研發出“味覺感應器” 或助力食品精細化
據《日本經濟新聞》11月9日報道,對食品和飲料的味道進行分析、測定的“味覺感應器”,正被食品制造企業廣泛用于食品開發和市場營銷中。在世界上率先研發出“味覺傳感器”的,是九州大學教授都甲潔。
報道稱,他研究味覺傳感器源于妻子制作的漢堡包。他討厭吃大瓣的蒜,妻子便切細碾成末讓他食用。在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食用后,他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香甜美味。
在感到驚奇的同時,他也體會到人對味道的感受其實并不清楚。于是他想:“如果有對味覺進行測定的技術,就能夠解釋人感到美味的原因?!?
味覺傳感器的研究始于1983年,當時都甲潔在九州大學作為助教從事脂質人工膜研究。人類的舌頭上存在可以感受味道的味細胞,覆蓋在味細胞表面的生物膜在接觸食品中的化學物質時會產生電壓。這一電壓的變化傳遞到大腦,我們就可以識別味道。味覺傳感器就是通過模仿舌頭細胞中的結構來重現上述過程。
目前在全球范圍,有600多臺味覺傳感器被食品制造企業使用。
甲府市一家糕點制造與銷售企業使用味覺傳感器,開發出將糖分減少80%的銅鑼燒;澤井制藥公司利用它來調整含服藥物的味道,以使之保持平衡。
他認為:“今后會需要適合個人味覺的食品,這跟醫藥是一個道理?!?
報道認為,餐廳如果能夠用3D打印機來打印食品,就可以根據不同顧客改變料理配方。適合年齡等特性商品的開發也有可能取得進展。
報道指出,要實現這些設想,就需要進行詳細的味覺分析。都甲潔還在研究利用味覺傳感器鎖定個人口味的辦法,以促進食品產業精細化發展。
上一新聞: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
下一新聞:研究稱多吃蔬果能讓孩子心理更健康